焦作地处河南省西北部,坐拥太行山脉南麓的壮丽风光,拥有云台山、青天河、神农山等5A级旅游景区,以及红石峡、潭瀑峡等知名景点。其中,云台山以“北方岩溶地貌代表”闻名,峡谷溪流与奇峰怪石构成独特自然景观;青天河则兼具山水灵秀与历史底蕴,丹河峡谷的漂流项目更是夏季热门体验。据统计,2023年焦作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0亿元,自然资源成为文旅产业的坚实底座。

焦作是“中国太极之乡”“全国篮球城市”,体育基因深厚。太极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发源于此,现有陈家沟太极拳协会等机构200余家,常年开展培训与交流活动;篮球运动普及度高,拥有河南赊店老酒男篮等职业球队,每年举办“焦作国际篮球邀请赛”等赛事。此外,全市建成各类体育场地8000余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.1平方米,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。
近年来,焦作市出台《关于促进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明确“旅游+体育”发展战略,将体育赛事纳入全域旅游规划。例如,对举办国际级、国家级赛事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,鼓励景区开发攀岩、露营等户外运动项目。政策红利下,2023年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%,占GDP比重提升至3.8%。
焦作的山水资源与户外运动高度适配。云台山推出“峡谷穿越”“飞拉达攀岩”等项目,让游客在欣赏红石峡的同时体验极限运动;青天河开发“丹河漂流”“森林瑜伽”等产品,将运动融入自然生态。这种“景中有动、动中观景”的模式,既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(平均从1.8天增至2.5天),又提升了消费客单价(餐饮、住宿收入增长约30%)。
太极拳作为焦作的文化符号,已形成“旅游+非遗”的独特模式。陈家沟村打造“太极拳祖祠+研学基地”,每年吸引10万余名国内外学员前来学拳;结合“五一”“十一”等假期,举办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”,同步开展民俗展演、非遗市集等活动,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消费的双赢。数据显示,2023年陈家沟景区接待游客280万人次,较上年增长45%。

焦作位于晋豫交界地带,借助郑太高铁、菏宝高速等交通网络,与洛阳、郑州、太原等城市形成“1小时旅游圈”。通过联合举办“中原体育旅游节”“太行山水徒步挑战赛”等活动,整合周边资源,扩大品牌辐射范围。例如,“中原体育旅游节”吸引来自6省市的200支队伍参赛,带动沿线景区客流增长25%。
制定《焦作市体育旅游发展规划(2023-2030年)》,明确“一核两带多节点”空间布局(以中心城区为核心,打造太行山水运动带、黄河文化休闲带,建设陈家沟太极小镇、云台山户外营地等节点)。设立文旅体融合发展专项资金,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旅游项目给予贴息贷款支持,引导社会资本投入。
聚焦“太极”“篮球”“户外”三大特色,培育精品赛事。除持续办好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”“全国男子篮球联赛(NBL)”外,新增“云台山越野跑”“青天河龙舟赛”等项目,形成“季季有赛事、月月有活动”格局。2023年,全市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180场,直接拉动旅游消费超15亿元。
推动景区从“观光型”向“体验型”转型,开发“沉浸式”体育旅游产品。例如,云台山推出“夜游+灯光秀+篝火晚会”组合套餐,结合山地自行车赛道打造“夜间骑行”项目;青天河推出“星空露营+瑜伽冥想”套餐,满足都市人群对康养的需求。目前,全市已有20余家景区开发体育旅游产品,覆盖徒步、攀岩、滑雪等领域。
利用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平台,打造“焦作体育旅游”话题矩阵。例如,通过抖音发起“寻找太极传承人”挑战赛,播放量超2000万次;与OTA平台合作推出“体育旅游套票”,包含景区门票、赛事报名费及住宿折扣。同时,参加上海国际旅游博览会、北京国际体育旅游展览会等展会,展示焦作特色产品,吸引国内外客商关注。
进一步细化政策细则,建立文旅体部门联席会议制度,协调解决项目审批、用地等难题。探索“体育旅游示范区”创建工作,争取省级以上政策试点,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。
推动体育旅游与康养、文创等产业跨界融合。例如,依托太极拳资源开发“太极养生酒店”“中药浴足”等产品;结合太行山水资源打造“运动康复基地”,吸引亚健康人群前来调理。同时,扶持本地企业研发体育旅游装备(如太极服、户外服饰),延伸产业链价值。
与河南理工大学、焦作师专等高校合作开设“体育旅游管理”“休闲体育”专业,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。引进国内外体育旅游策划、运营专家,组建顾问团队,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。
焦作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正处于机遇期,通过发挥资源优势、创新融合模式、强化政策支撑,有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“体育旅游目的地”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(文中配图:图1为云台山景区登山步道,图2为陈家沟太极表演场景,图3为青天河漂流项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