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初,新冠疫情再次袭扰京城,作为北京知名综合性体育场馆——花香体育,其运营与防疫工作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本文将从疫情应对措施、业务影响及行业启示三方面展开分析,探讨特殊时期体育场馆的生存与发展之道。

2024年3月中旬,北京市出现多例本土确诊病例,疫情防控形势骤然严峻。位于朝阳区的大型体育综合体花香体育,因人流量大、空间密闭等特点,被列为重点防控场所。场馆管理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,于3月18日发布《关于暂停线下服务的紧急通知》,宣布即日起暂停所有室内外运动项目,包括羽毛球、游泳、健身操等热门课程,仅保留线上预约咨询通道。
这一决策虽导致短期营收损失,却为后续精准防控赢得了时间窗口。据场馆负责人透露,初期响应的核心目标是“切断传播链”,通过快速关停聚集性活动,降低病毒扩散风险。
在暂停营业的同时,花香体育同步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与环境消杀。3月19日至21日,场馆组织全体员工及近期到访顾客完成核酸筛查,结果均为阴性;同时投入专项经费购置口罩、消毒液、测温仪等物资,对场馆内所有区域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消毒,重点针对更衣室、卫生间、器材租赁区等高频接触点,每日消毒频次提升至6次以上。
此外,场馆还建立了“健康监测台账”,要求员工每日上报体温与行程轨迹,对外来人员实行严格登记制度,从源头杜绝隐患。
封闭管理期间,花香体育的防疫工作进入精细化阶段。除常规消毒外,场馆增设了智能消杀设备,利用紫外线灯与雾化消毒机对空气与物体表面进行双重处理;在入口处设置“数字哨兵”,结合健康码核验与人工测温,实现人员流动的可追溯管理。
对于滞留的少量工作人员,场馆实行“两点一线”管理,要求居住地与工作地相对固定,减少非必要外出。同时,通过线上会议系统维持团队协作,确保服务质量不因封闭而下滑。
面对线下业务的停滞,花香体育迅速调整战略,将重心转向线上服务。一方面,开通“花香云课堂”,邀请资深教练录制健身教程、瑜伽冥想等视频,免费向会员开放;另一方面,推出“居家健身装备包”,包含弹力带、瑜伽垫等基础器材,搭配定制训练计划,满足家庭锻炼需求。

数据显示,线上服务上线首周,平台访问量突破5万人次,会员满意度达92%。这种“线下转线上”的模式不仅维系了客户粘性,也为行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范例。
受疫情冲击,花香体育的会员续费率出现阶段性下滑。据财务报表显示,2024年第二季度会员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28%,其中团体卡与长期卡退订比例较高。为缓解压力,场馆推出了“疫情专属福利”:对受影响的会员延长服务期限,并赠送额外课时;对新入会者提供折扣套餐,刺激消费复苏。
尽管采取了补救措施,但整体营收仍面临较大挑战。业内人士指出,体育场馆的刚性成本(如租金、人力)占比高,短期营收下滑易引发资金链紧张,需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。
在疫情防控中,花香体育的表现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。场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向周边社区捐赠防疫物资,并开放部分场地作为临时核酸检测点,累计服务居民超2000人次。这种“停业不停责”的行为,提升了品牌的公益形象,也为后续复业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。
随着疫情形势趋稳,花香体育于2024年5月下旬逐步恢复营业。复业初期,采取“限流+预约”模式,每日接待人数控制在最大承载量的50%以内,要求顾客出示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,并全程佩戴口罩。
为吸引客流,场馆推出“重启钜惠”活动:新会员享半价优惠,老会员推荐好友可获得额外课时。数据显示,复业首月客流量达日均800人次,较疫情前恢复60%,显示出市场需求的韧性。
面向未来,花香体育制定了“韧性发展”战略。一是优化空间布局,扩大户外运动区域,减少密闭空间使用;二是升级智慧管理系统,整合客流监测、消毒记录、健康预警等功能,实现防疫工作的智能化;三是拓展业务边界,引入电竞、亲子运动等新兴项目,降低单一业态的风险敞口。
此外,场馆还加强了与政府部门的联动,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演练,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快速响应。
北京花香体育的抗疫历程,折射出体育行业在危机中的应变能力与创新精神。从初期应急响应到后期转型升级,其经验表明:唯有以客户为中心、以科技为支撑、以责任为导向,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机遇。对于整个行业而言,这场疫情既是挑战,也是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升级的催化剂。未来,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,体育场馆需持续探索“防疫+发展”的双赢路径,方能实现可持续增长。
图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