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“双减”政策持续深化,各地教育部门围绕“减负提质”目标推进考试制度改革。廊坊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,于2024年初发布《关于调整2024年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取消2024届初中毕业生体育统一考试。这一决策并非否定体育价值,而是基于“破除应试导向、回归育人本质”的理念,试图重构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。

从宏观背景看,国家层面多次强调“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,促进身心健康”,廊坊此举是对政策的精准落地。微观层面,当地调研显示:超60%的学生因体育考试焦虑导致睡眠不足,30%的学校存在“考前突击训练”现象,体育教育异化为“分数工具”。取消考试正是为了切断“应试—压力—厌学”的恶性循环,让学生真正享受运动乐趣。
此次政策调整仅针对2024届初三学生(现八年级),其他年级(小学、初一、初二)仍保留体育课程及常规考核。这意味着,本届考生无需再为体育考试熬夜训练,可将精力集中于文化课学习;而低年级学生需继续通过“课堂表现+体质监测”积累成绩,形成梯度化评价。
虽取消统一考试,但体育成绩仍计入中考总分(满分仍为30分),只是评价方式转型:
这种设计既保留了体育的“刚性要求”,又避免了“一考定乾坤”的偶然性,更贴合“终身体育”的培养目标。
对考生而言,最直接的变化是卸下“体育考试”的心理包袱。以往每天放学后需额外训练1小时,如今可自主支配时间用于薄弱学科补差。但教育专家提醒:取消考试不是放弃运动,而是换一种方式坚持。若因政策松懈导致体质下滑,反而违背政策初衷。

数据显示,廊坊某中学试点“无考试体育课后”,学生日均运动时长从45分钟增至70分钟,但自主选择的项目(如篮球、舞蹈)占比达80%,运动积极性显著提升。这说明,当运动不再与“分数绑定”,学生更能发现体育的乐趣。
学校需重新定位体育教育功能:
例如,廊坊某初中已推出“体育选项走班制”,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田径、球类、体操等模块,教师则负责跟踪运动数据,形成“个性化运动档案”。
家长需摒弃“体育=考试加分”的思维,转而关注孩子的长期健康收益。建议做法包括: